关于如何度过经济困难时期的几点粗浅看法(中)
在前文中,我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本次经济困难的几个主要原因。需要了解前文内容的朋友们可以参阅本号的前期文章:《关于如何度过经济困难时期的几点粗浅看法(上)》。
本期文章我们来谈谈第二个问题:这次经济困难时期会持续多长时间?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给本次经济困难定个性。定性是指把握了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对一个事物如果不能定性就不算认识了它。并且,如果不能把握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对本次经济困难的定性问题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本次经济困难是经济危机吗?其二、如果本次经济困难是经济危机,那么定性问题结束;如果本次经济困难不是经济危机,那它是什么危机?
其一,本次经济困难是经济危机吗?
如果是经济危机,那就不可怕。
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857年的美国,距今已经超过150年了。150多年来经济学家们逐渐弄清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不再谈危机而色变。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在经济持续繁荣之下社会上开始出现投资狂热,一些收益率很低、本来不该获得投资的项目,在投资狂热之下也被挖掘出来而获得巨额资金。更有甚者,骗子们纷纷包装各种庞氏骗局粉墨登场。危机爆发的过程,先是各种庞氏骗局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自爆,然后各种低收益项目因为资不抵债而暴雷,投资者因为担心资金安全纷纷赎回投资,社会投资气氛由狂热迅速转为超冷,并连带社会消费水平下降,最后连一些正常的中高收益项目也受到影响时,经济危机就全面爆发了。经济危机爆发后,投资者普遍吝于投资,庞氏骗局纷纷破灭,低收益项目也纷纷破产出局,这个时间周期一般需要3年左右。因为低收益项目从挣扎到破产一般需要3年时间。随着低收益项目纷纷破产出局,真正的高收益项目开始显露出来,当投资者开始追捧这些高收益项目时,经济危机就结束了,经济开始复苏。打个比方,经济危机相当于人拉肚子。人吃了不健康的食品,需要通过拉肚子方式清空肠胃。资本市场也一样,需要通过经济危机这种方式清除庞氏骗局和低收益投资项目。经济危机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对付经济危机的方法也比较简单,现金为王,熬过这3年即可。
可以肯定本次经济困难不是经济危机。因为导致本次经济困难的因素都不是经济因素。
展开全文
回顾前文,我们可以抽离出导致本次经济困难的几个关键因素:民营经济、外资企业、技术转移、技术研发、外贸出口。我们逐一来分析它们,看看它们是不是经济因素。
第一,民营经济问题。按说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民营经济都是劳动生产率最高、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组织;中国政府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出台各种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那么,民营经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民营经济法律地位未定。宪法是所有法律政策之母,但中国宪法并没有给予民营经济同等法律地位,另外教育界现在还在讲授资本剥削论。这就导致民营企业规模尚小的时候没啥问题,但一旦做大就各种问题频出。这个问题不是经济因素。
第二,外资企业问题。部分外资企业撤离中国,不是基于成本、收益、市场、劳动生产率等因素,而是基于政治风险、供应链安全、贸易壁垒等因素。所以,这个问题也不是经济因素。
第三,技术转移问题。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方法对中国进行全面技术封锁,甚至连留学生都受到各种限制,这些封锁已经切断了各种可能的技术转移路径。这些技术封锁手段都是人为的,也不是经济因素。
第四,技术研发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是技术全球化。脱离全球技术体系、完全独立的研发不会成功。上个世纪计算机产业刚刚兴起时,西方搞2进制、苏联搞3进制,虽然有数学家证明3进制比2进制更先进,但因为苏联的3进制游离于全球技术体系之外,最终失败了。现在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6G通信技术等技术研发方面也出现了类似风险的苗头。这个问题也不是经济因素。
第五,外贸出口问题。在当前世界贸易格局中,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名存实亡,取而代之起作用的是各种区域自由贸易组织和各国政府对组织外国家采取的惩罚性关税。世界主要消费市场是北美、欧盟、日韩澳等国,但目前我们与这些国家都没有自由贸易协定,要规避惩罚性关税,只能利用RCEP协定借道东盟国家输往这些国家。但这种方法有三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其一,货物输入国要求原产地证明,其二,东盟国家要求提高零部件国产化率,其三,出口企业二次转口导致成本增加、在东盟国内设立组装企业的供应链安全及供应链成本等因素。所以,借道东盟甚至印度规避贸易壁垒的方法,短期内走走没问题,但这条路会越走越窄,预计10年后会基本堵死。当前各国对华贸易壁垒都不是基于经济问题而设置的,也都不是经济因素。
以上导致本次经济困难的原因都不是经济因素,所以本次经济困难不是经济危机。
其二,如果本次经济困难不是经济危机,那它是什么危机?
要理解本次经济困难的本质,我们必须拓宽我们思维的视野。
先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纵观经济史,可以发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思想体系一直在对抗。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但思想的对抗如影随形。1867年马克思、恩格斯出版了《资本论》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计划经济的理论框架。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大理论体系随后隔空交锋了50多年。1922年苏联建国,计划经济从理论落到了社会实践,两大经济理论体系也从思想对抗阶段进入实践对决阶段。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第一次实践对决以计划经济体系失败而告终。
但计划经济体系并没有消失,以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吸收了市场经济体系的部分内容,计划经济体系被改造为以国有经济控制社会经济命脉、以行政命令为调控手段、以民营经济为补充的混合经济体系。混合经济体系在中国取得了空前成功,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兜兜转转,最后也变成了混合经济体系。混合经济体系虽然在计划经济体系中嫁接了市场经济内容,但其本质仍然是计划经济。就像一个人,虽然移植一个新的心脏,但他还是原来的他。
再从横向的、全球的角度拓展我们的思维视野。可以发现,全球实行类计划经济体系的国家不止中俄。朝鲜、白俄罗斯、古巴现在还是计划经济体系,伊朗、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中东产油国等国则是混合经济体系,南非、巴西、以及其他左派执政的南美拉美非洲国家则倾向于混合经济模式。只有米莱上任后的阿根廷在努力从混合经济体系转向市场经济体系。全球类计划经济体系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集团。
随着以中国为首的全球类计划经济体系国家集团总实力的不断壮大,其与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市场经济体系国家集团的第二次实践对决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类计划经济体系与市场经济体系的第二次实践对决难以避免。
这是因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混合经济体系展现出了强大的国家力量。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经政策、各种专项补贴、出口退税等各种手段,冲垮了市场经济体系国家集团的一个又一个产业,从轻工到家电、从钢铁到新能源汽车……市场经济体系国家的企业毫无招架之力。因为一个企业再厉害,他也干不过一个国家,何况这个国家还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系国家面临着要么本国产业被干掉、要么自己也变成混合经济体系国家的两难选择。但市场经济体系国家要想转变为混合经济体系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混合经济体系国家强大的国家力量,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财富的转移支付,必须建立在本国公民普遍低工资、低福利的基础上。而以北美、欧洲、日韩澳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实行高工资、高福利,加之他们又基本都是民主政体,要想在本国实行低工资、低福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市场经济体系国家集团只有华山一条路——主动出击,与类计划经济体系国家集团进行战略大决战。
总结一下。本次经济困难的本质特征,是类计划经济体系与市场经济体系的第二次实践对决。这次对决意义重大,对决结果将决定:1、西方世界自工业革命开始运行了30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否会就此终结;2、发达国家自二战结束后实行的高工资、高福利社会政策是否也会就此终结。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关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两条不同路线的对决。
把握了本次经济困难的本质特征,我们现在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了:本次经济困难时期会持续多长时间?
答案是:本次经济困难时期可能会比较漫长,最少会持续10年-20年。因为这是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生死对决,其范围、烈度都要远超大国之间的竞争。类计划经济体系国家集团和市场经济体系国家集团,这两大国家集团都会调动所有力量、动用所有方式,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攻防,不决出胜负不会罢休。军事的背后是政治,政治的背后是经济,可以说目前80%以上的国际事件都是这场对决的表象。并且,权力斗争可以妥协,但路线斗争从来没有妥协的余地。这场对决只有一个结束的标志——某一方力量耗尽,拔帜易帜,改换为对方的经济体系。
那么,在这场宏大的两大国家集团之间的对决场上,普通企业以及普通人该如何谋求生存?这个问题我们下一期再探讨。
由于本人才学疏浅,上述分析仅为一孔之见。故本文仅作茶余饭后谈资,各朋友们尽可贻笑大方。
(未完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