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Connor 火币交易所 2025-04-29 2 0

以下文章来源于智识漂流 ,作者卸妆君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当规培制度成为特权阶层的跳板,医学教育的初衷是否已被异化?

前文回顾:别只盯着医保局,这个衙门更坏……

1

这几天最大的瓜,当属中日友好医院肖飞医生出轨事件。

严格说,用“出轨事件”命名该事件,并不妥切。因为整个事件中,最具公共性的部分不是出轨,而是肖医生是否符合医德。而处在风暴核心却又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董小姐,又实在是最有挖掘价值的那一个。

先简要复述下事件经过:

肖飞是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它被妻子实名举报婚内出轨多名女性,包括中日友好医院护士长石某和规培医生董某莹等,且涉及多名女性怀孕。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展开全文

石某某,1981年出生,比肖某年长,2018年开始两人交往,期间石某某怀孕两次,均在中日友好医院进行了人流手术,相关病例已经曝光。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董某莹是小四,是中日友好医院规培生,和肖某发生关系,2024年9月初怀孕,算算还有4个月临产。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但举报信中最致命的不是出轨,而是肖医生不遵医学伦理:

按规定,规培生要在众多科室轮流学习,董某某在胸外科实习时间结束后,应该前往脊柱外科实习,但是董某某不愿离开,肖某也支持。董某某为此动用人脉,让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给中日友好医院脊柱外科主任打招呼,最终如愿留在胸外科,脊柱外科公开表达不满。

最离谱的事件发生在2024年7月5日。按其他医护人员讲述,肖某带着董某莹上手术,因为董某莹怀疑其他医护人员给她白眼,故生气离开,肖某出去哄,两人一起离开手术间,这时病人已经麻醉昏迷,经过各方协调,整整40分钟后肖医生才又回来,正式开始手术。

肖医生做了声辩,认为自己没有违法医生伦理。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事件,重点落在董某莹上——这个人真是背景深厚又任性。

1

先说董某莹。

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后,又去协和医院读书,即所谓的协和4+4,这不是普通人可以走的路径,他们用4年的时间完成医学院硕博的课程。要知道,正规医学专业,本科都要五年。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董某莹的家庭背景也被挖出来了:父亲大型国企总经理——中某建研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某某、母亲北科大某院副院长米某某。

其实协和4+4本身就挺迷的,这种设置是否科学?现实中,似乎这是专为特权人士准备的。协和“4+4”是非医学背景的快速通道,它允许非医学本科毕业生通过4年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说得很好听: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毫无疑问,此是“精英专属”。

协和“4+4”虽强调多学科融合,但实际执行中易被权力渗透。董某莹博士论文仅30页,规培期间即参与高难度癌症手术,其速成式培养模式,有没有可能牺牲医疗质量?

如果这样可以,那医学院冗长的教育道理在哪里?总归有一个是扯淡的。反正,我的亲友去医院手术,我是不愿意他们让这种4+4医生主刀的。

2

另外一个细节,也能说明董某莹的神奇之处。她在规培生期间就上了央媒。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从董某莹在中日友好也动用关系,不走轮转寻常路看,她也是走特权路线走惯了。

当时有个叫麻昊宁的医生——随便说一句,他是盘尼西林乐队的键盘手——因为看不惯,还公开怼了肖医生。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麻医生的发言如下: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当然,肖医生对此是不服气的,他们在医院的大群开撕。肖医生的发言如下: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总之,把董某莹留在自己科室,应该是有自己的私心吧。毕竟俩人在热恋中。但是,热恋归热恋,还是要遵守规培生规则吧?

3

出轨怀孕这一块先跳过,这部分公共性不强。再说手术时把病人晾在手术台上这件事。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按照当事护士的说法,是这样的:

中日友好出轨大瓜,最服董小姐

这个事件,最终也出现在肖医生原配的举报信中:

2024年7月5日,肖飞和该规培住院医师上手术,该规培住院医师的某些操作引起了手术室一位护士的斥责,肖飞对该护士大吼大叫,并丢下已经麻醉的病人不顾,和该规培住院医师一起离开手术室长达40分钟。

4月27日晚,中日友好医院发布通报,确认举报内容基本属实,对肖某作出停职处理、开除党籍并解除聘用关系的决定。肖某本人回应称对处理结果有异议,承认与部分女性存在私生活问题,但否认其他指控,并坚称自己“医德没问题”。

肖医生提供给经济观察报的一份名为《关于2024年7月5日手术室纠纷事件的澄清》的文件称:2023年初到2024年7月,他与前述护士搭台合作期间就多次在手术间发生过争执、不愉快。2024年7月5日,他带前述规培住院医师进行手术准备时,与前述护士爆发了激烈争吵。冲突期间他感到头晕、手抖得厉害,实在无法开始手术,在确保麻醉后的病人很安全,且有麻醉医生、台上护士在场看护的情况下,我摘掉手套、脱手术衣,到手术室门口与领导协商能否更换巡回护士。

在等待领导回复的过程中,为避免进一步冲突,也为调整身心状态,他返回病房测血压、吃降压药、喝水,平复心情后,和一位朱姓医生一起返回手术间顺利完成了手术。手术历时112分钟,出血10ml,术后患者顺利康复,术后第6天正常出院。

4

请注意,肖医生并未就他和护士争吵的细节作任何说明。而护士在事发当时留下了更为详尽的说明。所以我觉得护士的说法更可信。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肖飞医生声称因“血压飙升”离场,但未按流程报备,其强调“患者术后康复”有试图转移焦点之嫌,因为术中离场的确可能导致呼吸抑制等致命风险。《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中有主刀医生需全程在场的强制性规定。

另外,按照肖医生的说法,他在40分钟后,是和一位朱医生回到手术间完成了手术。董医生呢?

董医生这样不对吧,争吵归争吵,你总要回来完成手术吧?董某莹作为手术参与者,在争执后未返回岗位,其行为是否构成“擅离职守”?

中日友好医院是不是忘了处分董某莹了?”这种选择性处罚暴露了医院对特权规培生的庇护。

中日友好医院虽开除肖某,但对董某莹的违规留科、干预轮转等行为未公开处理,会进一步加剧公众对“特权阶层豁免”的质疑。

从协和“4+4”的选拔到规培违规留科,董某莹的每一步,都依赖家庭资源(父亲为国企高管、母亲为高校院长)的嫌疑。这种“资源代际传递”不仅破坏医疗公平,更可能将患者安全置于风险中。

肖某事件绝非单纯的“出轨瓜”,背后关涉到医疗体系伦理是否溃败的问题。我更关注的是未受任何处分的董小姐,请问,当规培制度成为特权阶层的跳板,医学教育的初衷是否已被异化?手术刀还能真正回归到治病救人的初衷吗?

评论